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LYN的论坛 门户 焦点新闻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两弹一星元勋过半陨落 中国呼唤大科学家

2009-11-12 15:40| 发布者: robot| 查看: 52| 评论: 0

  昨日上午9时,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数以万计的悼念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这位让人无比尊敬的老人。记者赵琳琳 摄

  于敏(1926~ )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

  王大珩(1915.02.26~ )  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王希季(1921~ )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朱光亚(1924.12.25~ )  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孙家栋(1929~ )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任新民(1915.12.05~ )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  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  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1923~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杨嘉墀(1919.07~2006.06.11)   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周光召(1929.05.15~ )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屠守锷(1917.12.05~ )  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1916.12.18~ )  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程开甲(1918.08.03~ )  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  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  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  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  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  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钱骥(1917~1983.08.28)  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  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  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敬爱的钱老走了,这让我们更加想念当年跟他一起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人民日报》

  中国呼唤 大科学家

  钱学森走了,化作人类文明天空里一颗明亮的星座,那熠熠生辉的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他回到红色中国。”一位美国高官的话语,显示了钱学森的过人才华。回到科技落后的祖国,钱学森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世界航天大国的蓝图。作为中国的“航天之父”,他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气概,从培养科技人才到系统组织实验,处处亲力亲为,一步步化蓝图为现实。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钱学森为我们民族在多个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钱学森走了,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科技的关注。

  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国需要大科学家,呼唤大科学家!

  放眼当代中国科技,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庞大的科技队伍,拥有日渐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数字,也创造了无数令人骄傲的科技成就。然而,中国科技仍然存在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技术弱等问题,科技之翼亟待展翅高飞。

  到2020年,中国究竟能否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50年,科技究竟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一系列疑问徘徊在人们的心头。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条件出成果,为什么还弄不成?”钱学森生前的诘问,是一位老人爱国情怀的体现,更是其对中国科技界的殷殷期望。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1-25 08:33 , Processed in 0.14024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