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10月30日、11月4日,人民日报推出独家报道《一位大学教师眼中的“县长弟子”》、《他的基层之路,通往群众心坎》,河北省赤城县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永利把扎根基层视为“光辉前程”,25年埋头基层之路的故事,引起热烈反响。 县委书记从基层干起,大学生“村官”正在基层服务,大学应届毕业生可能前往基层。怎么看自己走过的基层之路?对未来的基层之路有什么憧憬?本报记者对话五位嘉宾。 【对话嘉宾】 马尚云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朱泽君广东省增城市市委书记 张玉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 周倍良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 鲁静中国传媒大学应届毕业生 【县委书记谈基层】 “路总会越走越宽,因为走的人越来越多了” 记者:跟王永利一样,你们两位县委书记也是在基层一步一步走上现在的岗位。回首自己的基层之路,你们觉得收获了什么? 马尚云:硕士毕业我刚23岁,选择回家乡就业,从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干起,后来组织又安排我到贫困的长阳土家山寨工作。当年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我常说:一看见父老乡亲,我就想起了戴草帽的母亲。我从农家出身,回到农村回到基层,这就是原因。每当看到贫困山乡正在发生的巨变,就觉得在基层的付出确实值得。 朱泽君:1983年我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当过老师、省直机关干部,在增城工作已有14年,大部分时间在基层,一步一步走过来,深切体会到幸福大家才是快乐自己。跟基层群众交道打得越多,这种感觉就越强烈。这是我在基层的最大收获。 记者:你们这一代人当年做出到基层的选择,背景跟现在有很大区别。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到基层对许多人来说不再是首选。你们怎么看当前的基层之路? 马尚云:基层条件虽艰苦些,但人生舞台更宽广。基层的路总是会越走越宽的,因为走的人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我们是国家“挂号”的贫困县,前不久我们面向湖北省招聘10多名年轻科级干部,报考者多达300余人,还有4名外地的研究生,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并不在意一个月千把块钱的微薄工资,有的人甚至放弃了十万年薪,他们更多看中的是基层这个磨练人、成就人的舞台,这也让我感到了信心和力量。 朱泽君:人才是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资源之一。基层更需要有理想有作为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投身基层。十几年前,我们来到基层,在条件不如现在的情况下,取得了现在的成绩。现在的条件更好,我深信年轻人一定可以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 记者:作为基层的干部,又作为过来人,你们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怎么走好基层这条路? 马尚云:在基层条件艰苦,但要志存高远,要认识到平凡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凡的事业,在偏僻的山乡照样能报效祖国。只有扎实苦干,时刻想到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利益,你哪怕只帮他们打一口井,卖一车柑橘,修一段公路,他们几辈人都会念叨你,那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情感让你不敢有一点的私心杂念,它能净化灵魂,给人以强大的动力。 朱泽君:在基层要干得好,我想关键要有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群众至上的人本观、科学谋事的战略眼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作风和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做到这“六个有”,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会给我们发“基层大学”毕业证了。 【大学生“村官”说基层】 “像王永利那样的干部还会不断涌现” 记者: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官”,再到你现在的岗位,你们是怎么做出这个选择的? 张玉:看了王永利的事迹,我的内心受到深深触动。虽然他仅仅活了40多岁,但生命的价值绝不是以时间的长度来计算的,还有广度。到农村工作,弥补了我身上的很多不足。我也意识到,在基层工作,最珍贵的品质是坚持、努力、责任和对人民的爱。只有把个人的追求和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生命才更加有意义。 周倍良:到农村工作,我想最珍贵的在于找到了一项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人生事业。从事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很令人骄傲、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大学生到农村来一点也不屈才。 记者:你们选择基层作为人生的起步点,这条道路的前景如何? 周倍良:对于基层工作,我觉得应该从长远来看,农村发展将越来越需要人才和知识。这个时候,青年选择到农村去就业创业,正是顺应时代潮流,一定能够找到宽阔的舞台。 张玉:我同意这个观点,像王永利那样的干部还会不断涌现。人生的选择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待遇好、工资高是职业价值的体现,而在基层能做一些改变落后面貌的努力,更是一种珍贵的价值。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坚持做,做到最好,也是了不起的。 【大学毕业生看基层】 “大学生‘村官’热,体现了大学生的责任” 记者:作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你跟农村、西部这些基层有过联系吗?你怎样看待当前大学生“村官”热? 鲁静:我从小在城市长大,与农村、西部这些地方接触机会很少。高中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去农村体验生活,我自己平时自助游也去过西部和南部的很多农村。在这些地方,人们生活条件艰苦,跟城市相比,信息闭塞,发展机会更少。越到贫穷落后的基层,越能发现人才对当地的巨大作用。我去过贵州一个小山村,两个支教的老师,培养了好几个大学生,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当地,培养更多的人才。农村发展的现状需要改变,就需要人才,现在出现的大学生“村官”热,有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爱。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这种选择才能对得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到基层锻炼。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1-25 09:07 , Processed in 0.13735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