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首尔一名市民在观看2002年朝韩海上军事冲突的录像画面。 10日,在韩国首尔,韩国海军准将李基植在记者见面会上就韩朝海军交火事件回答记者提问。 据新华社电 朝鲜一艘警备艇与韩国海军舰艇10日上午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短暂交火。韩国政府说,韩方舰艇中弹,但没有人员伤亡,朝方船只起火。朝方则发表公报,指责韩国武装挑衅。眼下尚未有朝方人员伤亡报告。 按照韩国政府官员说法,交火发生在当地时间10日11时28分(北京时间10日10时28分)。一艘朝鲜警备艇在大青岛附近越过朝韩“北方界线”, 韩国海军开火示警,但朝鲜警备艇“置之不理继续南下”。韩国方面随后向警备艇射击,朝鲜方面则予以回击。 “北方界线”是朝鲜战争停战后由韩国单方面设定的西部海域朝韩分界线,朝鲜一直不予承认。 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李基植(音译)准将说,韩军共发出5次警告信号。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一份声明中称,朝舰越界约1.1公里。韩国官员承认韩方率先开火。 李基植说,双方距离3200米,交火持续2分钟。朝方射出约50发子弹,其中15发击中韩方舰艇。韩方也向朝鲜警备艇猛烈开火。 朝鲜: 韩国严重武装挑衅 据新华社电 朝中社援引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公报,指责韩国当天在朝领海严重武装挑衅。按照公报说法,当天正在执行正常警戒任务的一艘朝鲜海军警备艇为确认一个侵入朝鲜领海的来历不明目标而紧急出动。 朝方说,当地时间11时20分左右,警备艇确认目标后开始返航。就在此时,韩国舰艇编队尾随朝鲜警备艇并首先开火。朝鲜警备艇果断还击后,韩国舰艇“匆忙逃回自己一侧海区”。 朝方要求韩国军方就武装挑衅向朝方道歉,并采取负责任措施避免此类挑衅再次发生。 韩国: 强烈抗议朝鲜入侵 据新华社电 韩国方面同样表达不满。“我们强烈抗议朝鲜入侵,”李基植说,“希望朝鲜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参谋长联席会议声明说,韩国武装部队“完全准备好”对付“任何进一步挑衅”。 韩国国务总理郑云灿形容冲突是一次“意外”,并劝民众保持冷静。 1999年6月和2002年6月,朝韩两次在“北方界线”附近交火,两起冲突均造成人员伤亡。 朝鲜上月指责韩国军舰侵入朝方领海,而李基植则说朝方今年已22次越过“北方界线”。 朝方力图增加筹码? 适值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即将出访亚洲之际,朝韩这场海上冲突引来各方关注。 朝鲜政府先前邀请美国朝鲜问题特使斯蒂芬博斯沃思赴平壤就朝鲜核问题直接对话。美联社援引美国政府官员9日透露的消息报道,奥巴马已决定接受朝鲜邀请,派遣博斯沃思赴朝。这将是美朝政府间首次直接对话。 路透社由此分析,这起突发交火事件可能缘于朝方力图在与美谈判中增加手中筹码。韩国东国大学教授金永玄(音译)认为,朝韩交火“可能是一起蓄意冲突,意图在奥巴马启程时增加紧张气氛”。 路透社同时认为,朝鲜不愿做出会升级为严重冲突的举动。 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说,朝韩边界朝鲜一侧没有异常的军队调动,边界沿线未见局势紧张迹象。 (新华社) 奥巴马亚洲行 奥巴马访韩 核问题优先 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月中旬将对韩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奥巴马将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举行第三次首脑会晤,进一步巩固韩美战略同盟关系。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此访的首要议题是朝核问题。 自2008年2月上台以来,李明博推行亲美政策,韩美关系较前政府时期更为紧密。 在此次访问中,李明博与奥巴马首先将就如何应对朝核问题协调立场,并就解决方案交换意见。在对待朝核问题和对朝政策上,韩国政府大体坚持李明博上台以来确立的“朝鲜先行弃核”原则,同时对朝鲜方面今年7月以后的示好姿态作出一定回应。 韩国舆论认为,韩国政府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美国的对朝政策,更希望奥巴马能对李明博提出的解决朝核问题的“大妥协”方案给予足够支持,并将向外界宣示两国将在朝核等诸多问题上展开紧密合作。 此次访韩期间,奥巴马还将与韩方领导人就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同盟关系的方案以及扩大两国人员和商品的交流合作等进行讨论。 美国政府一直希望韩国以派兵方式支持阿富汗战争。但2007年发生23名韩国人在阿富汗遭绑架事件后,韩国国内反对派兵的舆论占绝对优势。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今年10月访韩时呼吁韩国扩大国际军事贡献。随后,韩国政府顶着巨大压力作出了艰难决定,计划向阿富汗派遣一定数量的军人和警察。韩国舆论认为,增兵动议将可能在国会审议过程中引发争议。 李明博6月访美时,两国元首曾就努力推动自贸协定作了原则性表态。但舆论认为这并没有成为奥巴马政府的工作重点,而美国贸易界近来仍在逼迫韩国在汽车市场上作出让步。基于这些因素考虑,韩美自贸协定问题能否在奥巴马访韩期间取得突破,目前仍难预料。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4-21 02:01 , Processed in 0.1883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