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LYN的论坛 门户 焦点新闻 国际新闻 查看内容

儿童需要全球媒体关注

2009-11-12 15:42| 发布者: robot| 查看: 112| 评论: 0

  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后,中国国际卫生医疗救援队队员正在稳定一位前来就医的斯里兰卡儿童的情绪。  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11月5日,新华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会同500多家国内外各类媒体,为“国际儿童日”联合开展的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作为此活动在华南地区合作的唯一平面媒体,本报将与其他参与媒体共同聚焦儿童,让“地球村”的公民们了解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最新跨国调查结果,从百名儿童拍摄的照片中体会孩子眼中的世界,在“国际儿童之星”的故事中感知未来世界的希望……

  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将成为“世界媒体儿童日”,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将把活动推至高潮。

  在“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的此时此刻,我们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隽永的诗句:

  “我的孩子,

  让他们望着你的脸,

  因此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让他们爱你,

  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这诗句,写给孩子也写给成人,写给付出爱的人也写给得到爱的人,写给所有为了亿万张孩子的笑脸而甘于奉献的人。

  在21世纪第九个年头深秋的这一天,在《儿童权利宣言》诞生的第50个周年纪念日,在《儿童权利公约》问世的第20个周年纪念日,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媒体同时聚焦“国际儿童日”。理由可以浓缩成平平淡淡的两个字:值得。

  因为需要,所以值得。

  这种需要是双向的。儿童需要媒体关注,因为新闻报道能够推动改变他们成长于其中的世界,进而改变他们个人和同伴的命运。媒体需要关注儿童,因为新闻媒体的使命绝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影响人类现在的生活,塑造未来世界的前景。未来在哪里?正在于今天的儿童。少年进步则世界进步,少年幸福则世界幸福。

  曾记否,昏暗厂房里、噬人巨兽般的机器前、瘦弱的小孩挑着棉纱……这是上世纪初叶的美国,全美约有170万名6岁或6岁以上儿童在工厂做苦力。

  新闻记者的良知与见证,直接促成美国通过法案,禁止雇用14岁以下童工。

  曾记否,恬静的乡村,燃烧弹从天而降,9岁小女孩被严重烧伤,赤裸着身体一路哭喊,一路奔跑……这是上世纪中叶的越南,战火经年,满目疮痍。

  新闻记者的良知与见证,推动世界性的反战浪潮,使越战提前画上句号。

  曾记否,龟裂的土地上,一只秃鹰张着翅膀,盯着几步开外、饿得奄奄一息的小女孩,虎视眈眈地等待她的死亡……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非洲,34个国家遭遇大旱,24个国家发生大饥荒。

  新闻记者的良知与见证,灼痛了整个世界的良知,亿万只援助之手伸向非洲大陆。从这次大饥荒开始,援助非洲、解决非洲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首要议程之一。

  ……

  新闻本身或许只有一天的生命力,但它的影响绝不止于此。

  时光之轮,日夜流转,当今世界依然不是一个下着“糖果雨”的世界。在世界许多地方,儿童的生活中仍然笼罩着战争、暴力、贫困、侵害、恐惧、歧视、剥削、压制的阴影;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儿童最是天真无辜,又最是弱小无助。

  关注人类社会,必须要关注儿童。儿童的安全、生存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先决条件。更广泛地唤起国际社会对儿童生存环境的关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这便是新华社与世界知名机构和媒体合作开展“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全球直播报道的宗旨所在,意义所在,价值所在。

  儿童需要媒体的更多关注,这是媒体理应承担的公益使命和社会责任。(新华社)

  国际儿童日

  据新华社电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其目的是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但是,目前世界儿童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

  贫民窟的孩子

  据新华社电 努尔是一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北区贫民窟内的9岁女孩,大眼睛、黝黑的皮肤、泛黄的头发,笑起来很招人喜欢。4年前她跟随父母从中爪哇岛的勿里碧来到雅加达谋生,成为外来“民工子女”。

  贫民窟给人的感觉是贫穷、肮脏、疫病传播、偷盗盛行……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弱势群体——儿童依然热爱生活,内心对未来和前程充满渴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从4年前来到雅加达后,努尔就承担了洗衣服、擦地板、照看小弟弟等家务,还经常到周围的垃圾堆捡拾垃圾变卖。

  努尔目前在贫民窟附近的一所穆斯林学校读3年级。“长大了我想当一名数学老师。” 努尔说起自己的理想时有些腼腆。

  努尔的父母在雅加达开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商店,目前只能维持家庭的基本开销。一家4口住在贫民窟一间9平方米的棚屋内。

  母亲很爱努尔,她说,女儿聪明、活泼、乐于助人、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

  “我尊重孩子的理想,也希望她能够上学。目前孩子上学的费用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一直念下去,就很难说了……” 努尔的母亲对孩子的未来有些忧虑和无奈。

  父母告诉我我从哪里来

  童言稚语

  据新华社电 当被孩子问起“我是从哪里来的?”时,世界各地的大人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妈妈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来的。”——中国山东8岁女孩李梓若

  “我是送子大鸟带来的。”——巴西巴西利亚女孩布鲁娜

  “我是进化来的。”——加拿大多伦多男孩马休汪

  “精子钻进卵子里。”——日本大阪10岁女孩小仓日向

  “爸爸妈妈说,因为爸爸爱妈妈,妈妈也爱爸爸,我就是他们的爱,所以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意大利维泰博市8岁女孩马尔蒂娜

  点评:

  送子鸟、垃圾堆,大人们选择用这些话搪塞过去,可孩子对生命起源和身体的好奇并不因此减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既是一种褒扬,更是一种责任。生理知识的第一课应该由父母来上。21世纪的今天,父母不应再谈性色变,应该选择合适时机、以孩子理解的语言,为他们揭开“性”的神秘面纱。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4-21 05:31 , Processed in 0.15151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