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大赛。今年,柳州、漯河、常州、三亚、佛山等很多中小城市都成为一些重大国际比赛的承办者。 据国内体育赛事研究领域专家、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教授刘清早向记者介绍,近几年,国内城市出现了一股热衷于争办体育赛事的现象,并且有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之势。然而,很多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时存在明显的盲目性。 利用大赛打造城市形象 对中国来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很多城市意识到体育赛事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通过举办奥运会,北京的城市建设实现了飞跃发展,城市形象有了很大提升。刘清早认为,这也正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热衷于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的催化剂。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承办赛事“打造城市名片”的理念,已经从经济实力雄厚、体育娱乐产业较发达的大城市,向很多中小城市普及。比如广西柳州希望通过举办F1摩托艇比赛扩大城市影响,河南漯河市则希望通过举办女排精英赛打造一座“排球城”。 并非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不过,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实现自己所期待的综合效益。 今年上半年,记者在中部某城市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政府承办的一项国际比赛就遇到了经营困境。这项赛事的级别并不低,不过,当地的经济水平有限,群众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不是很高,因此,几乎没有企业愿意为这项赛事提供赞助。最后,当地政府出面找到了当地一家著名企业,企业不得不接下了赞助比赛的任务。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后来向记者表示,希望明年当地不要再承办这项比赛,因为企业实在不愿意继续为赞助这项赛事烧钱。 正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羽毛球超级赛,很多场次同样出现大片看台空无一人的状况。不久前在广州举行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很多场次同样是观众寥寥。 刘清早表示,体育赛事举办过程最好能顾及赞助商、观众、媒体、运动员以及城市形象等多方面的利益,如果仅仅是为办赛而办赛,就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能把赛事当形象工程 “现在,中国很多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时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举办赛事当成了政府形象工程。”刘清早表示,“为了举办一项体育赛事,不惜举全市之力乃至全省之力。这是不可取的。” 举办体育赛事可以为城市带来诸多好处,但却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刘清早表示:“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前面说到的,要对几个主要方面有利的原则;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可行的原则,即举办当地应该在进行适当的成本投入后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是不惜代价的投入;第三个是可控制的原则,即主办者可以对体育赛事进行有效管理,而不是盲目行事。”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4-22 17:59 , Processed in 0.21858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