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身边的这位流泪男子,正是当年“被遗忘”儿童的代表。 在移民至澳大利亚的7000名儿童中,许多人遭受虐待。(资料图) 据新华社电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16日向在上世纪被安置在寄养家庭、孤儿院以及收容所而遭到虐待的澳大利亚儿童道歉。 陆克文当天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的道歉仪式上发表演讲,向上世纪在孤儿院等机构遭虐待的儿童道歉。 “我们今天聚集在一起,代表国家道歉,对你们这些‘遭遗忘的澳大利亚人’……说对不起,”陆克文说。 澳大利亚参议院2004年公布一份报告显示,上世纪住过福利院的儿童超过50万人,其中许多人遭到虐待。 澳大利亚政府一直拒绝向“遭遗忘的澳大利亚人”道歉,情况在陆克文2007年就任总理后发生变化。他去年向土著居民道歉。 “我们感到抱歉,”陆克文说,“为你们在童年被迫与家人分离,置身于收容所并经常受到虐待感到抱歉,为你们无法感受到爱、亲情和关心而必须忍受感情上的饥饿感到抱歉。” 悲惨遭遇 收容首日6岁男童遭性侵犯 “我们报告这些事会遭到毒打,被锁入地牢或单人牢房” 据新华社电 约有900名“遭遗忘的澳大利亚人”及“儿童移民”出席了道歉仪式,不少人在仪式过程中哭泣。 当陆克文将这次道歉称为澳大利亚历史的“转折点”时,现场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 现年65岁的罗德布雷顿作为“遭遗忘的澳大利亚人”代表出席了仪式。他说,自己在进入收容所的第一天晚上遭到强奸,当时只有6岁,“我们报告这些事会遭到毒打,被锁入地牢或单人牢房。” 来自坎贝尔敦的约翰亨尼西也出席了道歉仪式。他现年72岁,6岁时从英国一所孤儿院被送至澳大利亚。 12岁时,亨尼西曾因饥饿偷吃了一些葡萄,孤儿院院长发现后脱光了他的衣服并将他打得奄奄一息。“最让我恐惧的是我当时想:‘他是我的父亲,他在做什么?’他是我当时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亨尼西说。 毒打让亨尼西落下了口吃的后遗症,“在那之前我并不口吃,”他说,“我曾寻求获得治疗,但他们说,‘那个(口吃)将伴你走进坟墓’。” 据新华社电 英国政府15日说,首相布朗将向数千名“儿童移民”道歉。这些“儿童”上世纪因英国政府项目移民至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却遭受虐待。许多人沦为农场苦力。 根据英国慈善机构“儿童移民信托”调查,在移民至澳大利亚的7000名儿童中,许多人遭受虐待,被投入收容所或成为农场苦力。这与政府先前许诺大相径庭。 在1930年至1970年强制性再定居政策执行期间,一些“儿童移民”被错误告知父母已经死亡,而许多父母也不知道孩子被送往澳大利亚。 英国政府估计,历史上共有15万英国儿童以各种项目名义被“输送”至海外。布朗办公室说,政府官员将征求“儿童移民”幸存者代表意见,明年作出正式道歉。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在16日的演讲中向数千名来自英国的“儿童移民”道歉。 背景 上世纪住过澳大利亚福利院的儿童逾50万人 许多人遭受虐待 “遭遗忘的澳大利亚人”指上世纪一些儿童因家庭破裂、出身于单身家庭等原因,被安置在寄养家庭、孤儿院以及收容所。其中许多人受到精神、心理以及性虐待。 英国儿童也有悲惨经历 根据当时英国政府的“儿童移民项目”,英国许多贫困儿童被送至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政府向他们许诺移民后生活更好。但许多人沦为农场苦力。 这一移民政策旨在避免使这些儿童成为英国负担,同时又向接受移民国家提供潜在劳动力。英国议会1998年一份调查则揭示移民的深层动机实为种族主义。 国际观察 无法偿还之债 一些国家正在为“无法偿还之债”道歉。继去年“口头道歉”后,今年6月美国国会首次向非洲裔美国黑人正式道歉;去年2月,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代表政府首度向200年来因欧洲移民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土著居民道歉;本月15日和16日,英国首相布朗和陆克文先后向当年“儿童移民计划”的英国贫困家庭的孩子正式道歉。 在致歉时,陆克文说了许多动情的话,但再动听的话已无补当事人及相关家庭所受的伤害。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应去犯“有意识的错”,但一个国家政府却在上世纪30~70年代内反复做错同一件事并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隐而不报”,这已非“错”一字可涵盖。 诚心要道歉,应该揭开事情的实质:英国为了增加前殖民地的白人数量而强拆了无数家庭,并间接改变或毁掉了许多“移民儿童”的一生。这是以国家机器执行的种族主义政策,也是对英美法系关于“个人权利至上”原则的无情摧毁。 此事的另一层真相是,厄运只会降临到“贫困家庭”——原来有时贫困也会是一种“罪”。英国《大宪章》里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温情脉脉的描述,只不过是另一种谎言。 耐人寻味的是,陆克文为何要再三出来道歉?光用“良心发现”是很难解释的,因为这一“发现”的时间也未免太长。也许这与今年6月美国国会就黑奴制度道歉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澳大利亚与美国一样,是尊崇选票至上的“民主国家”。且布朗15日的表态也已将陆克文摆上台。 奥巴马成为美国的首位黑人总统与大量的黑人选民的选票不无关系,在这种情势下,谁也无法忽略这股选民力量的存在。而黑奴制度曾经造成了那么深远的影响,兼时隔经年,说句道歉既能“争取民心”,又不必付出实质性代价,一切便顺理成章。而陆克文的道歉,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选民也在“思变”,此时打打温情的人心牌,或许也会有益维护自身人气及现任政府的“形象”。 无论如何,有道歉还是“聊胜于无”的。至少那些卑微的人卑微的事,不会完全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更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还在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做着哪些事,是需要几十年后甚至上百年后出来道歉的呢?想必那时候道歉,也是不需要实质的赔偿,一些漂亮话就可掩饰许多人无法言述的痛楚,就可“轻描淡写”偿还这无法偿还之债。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4-21 07:43 , Processed in 0.19566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