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日本海上自卫队金刚号驱逐舰发射标准-3反导拦截导弹 按照日本防卫厅的规划,日本导弹防御系统将分阶段建设,2007年初建成第一个导弹防御系统,2011年完成整个系统的建设。日本版的MD(导弹防御系统)将是一个双层导弹防御系统,它由海基中段拦截系统和陆基低空拦截系统两部分构成。“海基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负责日本外海上空的防御,担负导弹中段和助推段拦截,力争在大气层外击毁来袭导弹。如拦截失败则将信息传递到低层拦截系统,再由“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系统将其击毁。 海基导弹防御系统是以“宙斯盾”系统为基础建立的,旨在提供对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弹道导弹的防御。“宙斯盾”系统是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装备的一种舰载防空反导作战系统。日本海上自卫队从1992年至1998年先后配备了4艘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宙斯盾”驱逐舰。 为了实现在2010财政年度形成日本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日本防卫厅计划对全部现有4艘“宙斯盾”驱逐舰进行改装,以全面提升其战斗力;此外还将购买2艘新型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改装后的“宙斯盾”驱逐舰作战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新配备的两级导弹防御系统能够拦截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最新型雷达系统将使日本海上自卫队“看”得更远,舰上将配备标准-3型防空导弹。 陆基导弹防御系统是由“爱国者”导弹构成的低层拦截网。目前日本自卫队共有120部“爱国者-2”型导弹发射装置,组成6个防空导弹群。计划在2008年之前引进27套“爱国者-3”型地对空导弹防御系统,对日本列岛进行重点设防。日本防卫厅称,要根据形势紧迫程度设定不同级别的警戒度,以首都圈等都市群及战术据点为中心,由“宙斯盾”舰和“爱国者-3”型导弹进行双重防卫。 日本政府计划由日本企业同美国军工企业签定合作协定,从美国引进技术和零部件,由日本军工企业在国内生产爱国者-3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日本防卫厅认为,从美国获取生产技术在日本国内生产,虽然要比从美国直接进口成品的价格高许多,但引进技术自己生产可以培育日本防卫产业和提高军事装备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本之所以同时引进标准-3和爱国者PAC-3两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这两种系统技术较为成熟。2002年,美国先后对标准-3拦截导弹进行了三次拦截飞行试验,均获得成功。随后美国总统布什在12月宣布,美国将在2004~2005年部署有限的导弹防御能力,其中包括在3艘“宙斯盾”军舰上部署20枚标准-3拦截导弹。而爱国者PAC-3系统则已经在2001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部队,并在伊拉克战争中实战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THAAD等导弹拦截系统还在开发中尚未成熟,更没有进行实战部署。 第二,有现成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在海基中段防御方面,日本从1999年开始便与美国合作发展标准-3拦截导弹的关键技术,已经拥有4艘“宙斯盾”军舰,还准备再从美国引进2艘“宙斯盾”军舰,可以作为标准-3导弹发射平台。在爱国者PAC-3导弹系统方面,日本已经拥有24个火力单元的爱国者PAC-2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升级改进到爱国者PAC-3系统,便于节约经费和提高现有部队的战斗力。 第三,符合日本的需要。日本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保护日本全国的导弹防御体系。鉴于日本的特定地理环境,用部署在海上的标准-3拦截导弹,可以保护整个日本免遭中程弹道导弹的攻击;标准-3拦截导弹未能拦截住的少量弹道导弹,则可以用爱国者PAC-3拦截导弹进行最后的拦截,组成多层的防御体系。此外爱国者PAC-3拦截弹还可以用于保护日本的重点目标,防御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攻击。 美国研制海基中段拦截系统主要是出于保护海外军事基地、战区部队和海外盟国的目的。由于海基中段拦截系统部署于宙斯盾驱逐舰上,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部署,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战区为先头部队提供弹道导弹防御支援,从而减轻敌军导弹威胁。而且还及拦截系统由于是机动部署,因此美军可以将搭载标准-3拦截弹的驱逐舰部署到敌对国家的领海附近,在敌国导弹尚处于主动段时就进行拦截,从而使被拦截的导弹坠毁于其本国领土,避免其携带的核生化弹头落入目标国境内。 海基中段防御系统是在“海军区域防御”(NAD)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改造与新研制相结合而形成的。主要由新研制的标准-3拦截弹、AN/SPY-1E(AN/SPY-2)雷达或新研制的高功率识别(HPD)雷达,以及改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等构成。SM-3导弹是采用“大气层外轻型射弹”(LEAP)动能杀伤拦截弹头、新的头锥和双推力第3级火箭发动机加装到SM-2block IVA上构成的。新研制的第3级有两种功能:提供附加速度和减少距离误差,以使动能弹头能拦截目标;利用上行链路提供的目标状态和GPS提供的自身状态制导修正航迹,即指令修正加GPS制导。 LEAP动能拦截器质量仅18.5千克,装有采用256*256元长波MCT焦平面列阵,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捕获距离超过300千米,拥有全面加密的数据下行链路能力,固体轨控姿控推进系统的末段变轨能力大于3千米。虽然KKV号称可以在300千米距离截获弹道导弹,但是在这个距离其分辨率不足以识别假目标,SMD还是要依靠雷达进行中段引导和目标识别,KKV仅在最后10秒钟进行末端假目标识别,在最后1秒钟实施机动碰撞目标。下面是THAAD系统的EKV拦截器在距离10千米,撞击时间1.92秒拍摄的目标照片,可以看出尚不足以对目标成像,SM-3的红外制导系统不会有更好的性能。 AN/SPY-1E雷达为适应探测和跟踪TBM 需要,主要改进雷达的计算机程序和设备,允许以更高的仰角工作,并能接收立体的DSP(国防支持计划)卫星数据。为了对抗低可探测性弹头,可能采用特殊的控制程序,将一定距离内(舰艇至大气顶层倾斜距离)的回波全部滤除,从而可以接受大气层外返回的低强度回波,提高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为了适应SMD第二阶段计划的需要,1999年美国海军分别与雷锡恩公司和洛马公司签订了价值1.2亿美元的合同,研制大功率识别(HPD)雷达。雷锡恩公司根据成熟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X波段地基雷达,为宙斯盾巡洋舰增设一部辅助雷达。而洛马公司推出一种新型的S/C波段雷达方案,称为AN/SPY一1E雷达。根据美军SMD系统block2010规划,新型雷达届时将具备多目标拦截能力,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即使是新型舰载雷达在功率、分辨率、波束宽度等方面也与海基X波段雷达差距极大,不足以在远距离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在来袭弹头采用隐身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目标返回的雷达信号强度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在2倍的距离处跟踪目标需要16倍的雷达时间资源。AN/SPY一1E雷达所要求的多目标拦截,很可能仅限制在近距离,例如经过宙斯盾舰上空的弹道导弹。所以在没有进一步材料证明的情况下,暂时判定宙斯盾舰对远距离目标(直线距离200千米以上)不具备多目标拦截能力。“宙斯盾”作战系统将改进显示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以使能预测导弹目标的拦截点和交战边界,为拦截弹装订目标数据,下令发射拦截弹,并在拦截弹飞行过程中提供上行指令。 海基中段拦截系统的作战过程如下: 1、敌方的弹道导弹放射后,美国首先利用预警卫星探测弹道导弹的发射,预警卫星发出导弹发射警报,将信号传递给战区内的联合战术地面站(JTAGS)、澳大利亚的海外地面站和美国本土夏沿山的的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美国航天司令部预警中心,进行数据融合与处理,得出导弹三维空间飞行轨迹,判定导弹的发射点与落点,并将这些预警信息传送给宙斯盾军舰上的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系统。 2、宙斯盾军舰上的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系统利用预警卫星提供的预警信息,引导AN/SPY-1E雷达搜索、捕获和跟踪目标。 3、SPY-1雷达探测、跟踪来袭的弹道导弹目标,并将所探测到的信息发送给作战管理系统,由其制定交战计划,为SM-3拦截弹装订目标数据和下达发射拦截弹的命令。 4、SM-3拦截弹的第一级助推火箭点火,从“宙斯盾”军舰上垂直发射升空;第一级助推火箭工作大约9秒钟后关机并分离,第二级助推火箭点火,工作大约40秒后关机并分离,把拦截弹推进到大气层外,并达到预定的速度;然后,第三级火箭启动。 5、三级助推火箭是双脉冲工作的固体火箭,首先进行第一次脉冲点火,工作时间大约为10秒,然后,抛掉头锥;接着进行第二次脉冲点火,工作时间也大约为10秒,并对LEAP动能弹头上的导引头进行校准。 6、第三级助推火箭分离后,LEAP动能弹头立即用长波红外导引头探测、跟踪、识别目标,确定瞄准点;在制导系统的控制下,自主寻的,最后通过直接碰撞拦截并摧毁目标。 相关专题:我国进行陆基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4-11-15 18:29 , Processed in 0.13687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