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近影 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4日报道 在外交舞台上,他潇洒自如地在各国穿梭往返,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外交官;在外交学院的领导岗位上,他亲历亲为,是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好老师;而在那些充满思辨和深刻理论的著作中,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位以赤子之心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富有创见的外交家。 吴建民是怎样的外交家,他又如何看待50年的外交生涯?他的外交理念是什么?8月,前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做客山东卫视的“新杏坛”,并接受笔者采访。 偶然走上外交道路 抗战胜利后,7岁的吴建民跟着父母由重庆旁边的一个小城迁回南京,进入南昌路小学读书。由于战乱,吴建民称幼时调皮的自己小学都没有好好上过。但是到了高中,他的成绩科科都很优异,并一心想学物理。20世纪50年代,属于国防外交系统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提前招生,班主任找吴建民谈话,希望他报考外院。吴建民总觉得当翻译就是跟在领导后面拎皮包,心里老大不情愿。可是班主任的话如同“圣旨”,只能照办。他到了北外,一看学校那么小,远没有北大、清华那么气派,心里失落极了。 但是他的性格,却是执著坚韧不允许半途而废的。“我这个人做什么总要把它做好,不喜欢半吊子。”吴建民说,自己是南京人,有些发音不准,就在怀里揣一面小镜子,随时拿出来看口型是否准确。 1961年,吴建民研究生只学了一年半,未及毕业就被借调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给中国代表当同声传译,从此开始外交生涯。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吴建民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来形容外交官,是因为他认为外交官更能深切体验各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吴建民透露,在外交生涯中,性格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一名大使,他是国家的代表,有责任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驻在国。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从不拒绝任何国家的演讲邀请。“大使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国家给我一个总的指示,让我把中国真实的东西讲给法国人。那我就按照这个指示,在这个框框里,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发展,在进步。” 他始终觉得,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之所以迷人,除了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还要每天都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和思考,吴建民觉得非常充实。 “外交官应该具备4个素质,首先,要爱国,因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外交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应该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对中华文化要有比较深的了解,因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中华文化;第三,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有全球的眼光和渊博的知识;第四,要有很强的对外交流能力。”他强调说,中外文化不同是优势而非劣势,有了不同,对方才对你好奇,你要懂得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即“交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文化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交流。吴建民非常认同,他觉得这句话讲透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吴建民从外交一线退下来后,一直在讲交流,讲外交,努力使外交从神秘走向公开。他想,观念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外交资源没有很好地用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商界没有意识到外交资源的重要性,所以总是从民间社会找关系,找路子,有时难免碰一鼻子灰;二是外交部门与老百姓沟通有问题,我们的外交总是给人一副政治面孔,“外交无小事”,仿佛处处是国家机密,让老百姓不敢高攀,以致于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这种尴尬:一方面,我们急需利用外交资源为中国的资本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大量外交资源被闲置荒废。 他说:“我的良好愿望是,在中国企业积极借力外交资源拓展国外投资市场的同时,我们的外交官员也要放下架子,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要把中国外交搞得那么神神秘秘,让老百姓敬而远之,不敢接近。” 吴建民认为,外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外交”,一种是“大外交”。小外交是通常讲的政治外交,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相反,大外交意义广泛,视野开阔。大时代,当有大外交。今日中国之大外交,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建设性、全方位的外交。 “如果认为外交只是外交部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今的中国需要大量懂得世界的人,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了。我们必须呼唤大外交时代早日来临。” “我们看到,世界在前进,中国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一元的政治外交已经越来越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大外交说到底就是拓展一个国家的外交领域与外交资源,让外交不局限于政治层面,还要服务于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以及新闻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外交都可归类为大外交。” 吴建民说。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建民被多次问到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外交生涯如何看待或总结。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有第二次生命的选择,我还会选择外交。”的确,他的生命因为外交岁月中的艰辛与幸运而格外地富有价值,外交舞台也因为有了吴建民的个性外交显得生动丰满。 与上海世博会有着多年的渊源 2003年,吴建民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成为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他还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军团“大将军”勋章。 吴建民与上海世博会有着多年的渊源。2002年1月,他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秘书长递交了上海申办世博的报告;2003年,他又被推举为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是上海世博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富国还是穷国,都能通过参与世博会得到利益。这既是世博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世博会的根本目标。”吴建民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第一次走进发展中国家。 “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将会影响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可通过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其加速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迅速进步。上海世博会承载着推动文明进步的使命。”吴建民说,上海世博会为西方提供真实看待中国的机会,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世博会。第一,它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第二,参展国是破纪录的。第三,它以“城市”为主题,它是追随历史的大潮流。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吴建民同时指出,世博会软件方面尚有欠缺,比印度还差一截。“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不会更大力发展。这不是为了外国,是为了中国人自己。” 爱国也讲方略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吴建民首先作了一个形势的判断:我们国家确实在崛起,这包含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国民心态的问题便突出了,吴建民指出:“对于人家的评论非常介意。人家说我好,高兴得不得了,人家骂两句非常沮丧,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人家说我好要想想,讲的是真好是假好。讲我坏,要想想,有的是有点道理。另外喜欢拔高,喜欢对我们的成绩津津乐道。” 吴建民主张一种平常的心态:“讲我好,不必欣喜若狂;讲我不好,也不必沮丧。我们有自己的方针,考虑世界的利益也考虑中国的利益。向世界说明我们的立场,心平气和,不必一碰就跳,张牙舞爪,好像很爱国,要有胸怀。” 吴建民指出,应该理性爱国,之前有些人主张抵制日货,可是全球化进行到今天,要看清楚,索尼产品95%是中国制造。抵制日货不愚蠢吗?他强调,不要被那种看来很激进很爱国实际上误国的言行所忽悠,那是害国家的事情。 50余年来,吴建民外交家的身份得以使他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崛起并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吴建民分析说,是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个进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西欧、日本打击巨大,但由于中国金融改革比较谨慎,因而对我们冲击小。“我们的外汇储备两万多亿,把中国的位置凸显出来。”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急于求成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9月在曲阜举行,作为组委会副主席,吴建民说,论坛的倡议生逢其时。有学者提出,新世纪可能会出现文明的冲突,儒家文化会同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反对西方文化形成一个大冲突的局面。这个观点在世界上有些影响。吴建民认为,论坛可以促使我们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山东是孔孟之故乡,孔孟对中华文明贡献很大,诸子百家贡献很大,但是中国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革命的事件。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了解,我想应该在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21世纪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而这个我想需要东方文明作出贡献。这个贡献是逐步的,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东方文明,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持久和平。” 国际上有种说法,一流国家输出文化,二流国家输出人才,三流国家输出产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这一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吴建民说,不必把这一说法奉为金科玉律。但任何一个在国际上影响大的国家,都会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应该有几点要注意:“首先,不能把中国文化变成杂耍。举个例子:川剧变脸很好,但不少人有个错误的印象,好像川剧就是变脸、变个魔术。从事川剧的工作者对这种认识非常反感,认为很多更深层面的文化被忽视了。”吴建民指出,现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变成一个地摊文化、杂耍文化了。难道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剩这点玩意了?怎样把中国几千年沉淀的东西介绍出去,必须好好动脑子。所以,他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戒急功近利。中华民族本来是很有耐心的,但今天中国人急得很,恨不得今天就“放卫星”。但清醒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其次,要认识自己。几千年的历史,究竟留下了什么东西?中华民族的支撑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第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了解对方,要知道怎么讲人家听得懂。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1-24 01:41 , Processed in 0.12825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