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一名警员站在美国驻墨西哥蒙特瑞领事馆外。此前,有一名男子朝该领事馆开枪并投掷了一枚手榴弹,所幸手榴弹并未爆炸,无人伤亡。 2008年2月22日,塞尔维亚防暴警察在美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外巡逻。21日,抗议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的塞尔维亚示威者袭击了该大使馆。 2005年6月17日,警察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美国领事馆附近对过往行人进行检查。 10月25日,伊拉克巴格达遭遇重大恐怖袭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也受到牵连。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使领馆安全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各种不断增加的袭击事件,美国不断加强其驻外使领馆的安全。高墙厚壁,铁丝环绕,水泥路障,重重关卡,许多美国驻外使领馆几乎变身为军事堡垒,其最新最大的代表就是今年年初落成的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在使馆内部担任护卫的,除了众所周知驻海军陆战队之外,还有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国务院外交安全局特工。 可以说,美国驻外使馆变身“超级堡垒”是对一系列恐怖袭击的应对之计,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安全措施对于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不过,被“堡垒”挡在外面的不止是袭击者,被圈在堡垒内的则是美国外交官。在保护本国外交人员和接触当地民众、执行外交任务之间,美国最重视的是前者,并未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本版文字:党建军 黑色档案 美使领馆屡屡遇袭 2008年9月17日,美国驻也门大使馆遭遇汽车炸弹和武装人员袭击,造成至少16人死亡。 2006年9月12日,叙利亚安全部队挫败了一起企图炸毁美驻叙利亚使馆的恐怖事件,1名叙利亚安全人员和3名武装分子丧生,另有十多人受伤。不过没有美国人受伤。 2005年1月29日,位于巴格达“绿区”内的美国驻伊大使馆遭火箭弹袭击,造成2名美国人死亡,4人受伤。 2004年12月6日,美国驻沙特城市吉达的领事馆遭袭击,3名袭击者被打死,2名袭击者被捕,4名沙特安全人员遇难。 1998年8月7日,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几乎同时遭到爆炸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袭击为“基地”组织所为。 1984年9月20日,美国驻黎巴嫩使馆遭汽车炸弹袭击,至少14人死亡,包括2名美国人。 1983年12月12日,美国和法国驻科威特大使馆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至少4人死亡,80多人受伤。 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黎巴嫩使馆遭汽车炸弹袭击,造成63人死亡,112人受伤,使馆建筑物大部分遭到毁坏。 1979年11月4日,约500名伊朗学生攻占了美国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使馆,并扣押90人作为人质,其中65人为美国人。这场人质危机持续了444天,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才全部获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海外的使领馆和外交人员就经常成为极端分子的袭击目标。为了确保其外交人员和设施的安全,美国不断提升其驻外机构建筑物的安全标准。 如今,防护栏、防爆墙、混凝土隔离桩、铁丝网等都已成为美国驻外使领馆的“标准配备”,在如此“铜墙铁壁”的护卫下,美国驻外使领馆已经变成一个个戒备森严的堡垒。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几乎同时遭到袭击,至少224人死亡,其中就包括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总领事巴利特及其儿子等12名美国人。此次袭击后,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对外交设施提供严格的安全保护。 1999年,美国政府制定了为期10年的使领馆安全升级计划,打算为此斥资110亿美元,其中84亿美元用于提升使领馆建筑本身的安全系统。 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宣布加强驻外使领馆安全为当务之急。布什政府为此先后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打造符合安全标准的驻外使领馆,所有新建使领馆必须符合《美国使馆设计标准》。此外,美国国务院每年斥资1亿美元为其在全球管理的设施加强安保。 招数一 加高围墙 为了防范自杀袭击,美国驻外使领馆周围的道路往往大都被严格封闭,或设路障阻拦,使领馆外围则是既高又厚的围墙。 以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为例,在1998年遭遇袭击后,2003年,美国大使馆搬离了原来所在的内罗毕市中心,搬到了一个较偏远、但更为安全的区域。新使馆有两道铁栅栏,其间是一道可升降的一米多高的水泥路障。为了保证安全,新使馆的核心办公区域与生活区都位于地下,以备再次遭到恐怖袭击时,可以将使馆内全部工作人员转入安全地带。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美国大使馆门口100多米的路段被水泥路障拦截,不许车辆通行,水泥墩内是一道铁丝网,使馆1.5米高的围墙上也有一道铁丝网。即使如此,美国依然觉得不够安全,在征得印尼政府同意后,将围墙加高至5米。 招数二 家搬到郊区 2007年,美国国务院决定出售美国驻21个国家的近29处外交设施,这些设施大部分地处城市主干道附近,可谓黄金地段,但由于难以进行升级改造,无法达到新的安全标准,不得不面临被抛售的命运。 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建造新的安全标准更高的新使领馆。和过去不同的是,新建使领馆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格局也大致相同,出入通道一半分为车辆和贵宾进入的两条通道以及办理签证的第三条通道。建筑格局上,尽量避免当地维护人员进入使领馆重点区域,外围则使用防弹材料制造,并设置重重障碍。 2008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将把目前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美国驻英大使馆搬到郊区,而搬家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问题。 至于未来的美国驻英大使馆,按照设计专家的设想,很可能就是一座“堡垒”。 招数三 景观带作缓冲 2008年8月8日,美国驻华新使馆正式启用,这座耗资4.34亿美元,占地约4公顷的使馆是美国仅次于驻伊拉克大使馆之外的第二大使馆。 据报道,美国驻华新使馆的建筑物距离使馆外街道至少30米,3米多高的厚实围墙内,还有用流水、假山、灌木丛构成的一个缓冲地带。使馆正门外埋设汽车自动拦截装置,可瞬间弹起1.2米,拦截恶意车辆闯入。 据美国官员称,使馆建筑群由一道围护墙保护,建筑外部与围墙之间通过景观设计来缓冲,这些都是美国国务院对驻外新使领馆设定的安全标准,适用于所有新使馆项目。 投入将超百亿 当然,将驻外使馆打造成“堡垒”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投入。 目前,美国在全球各地一共有265个使领馆,分布在各国首都或主要城市。在一些热点地区,美国使领馆成为恐怖分子眼中最显眼的目标。仅2008年一年,就有美国驻玻利维亚、乍得和塞尔维亚等国大使馆遭到袭击,至于处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这种战争地带的美国使馆,遭遇袭击更是家常便饭。 据报道,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被认定过于危险、不宜携带家属同行的美国驻外使领馆数量已经从10个增加到2007年时的21个,除了美国驻阿富汗和伊拉克使馆外,美国驻巴基斯坦、沙特、中非共和国、利比里亚、苏丹等国的大使馆都成为“危险地带”。 即使允许携带家属的美国使领馆,为了防范恐怖袭击,工作人员外出也受到严格限制。 2008年6月,美国国务院表示,尽管美国政府为加强驻外使领馆安全投入了约40亿美元,但仍有至少150个使领馆未达到安全标准,有60个使领馆最晚要在2018年之前,另行新建或者进行加固。为了提高那些最易遭受袭击的驻外使领馆的安全标准,还需要在未来五年内再投入80亿美元。 高墙挡住敌人 却也围住自己 按照美国驻外使领馆的新安全标准,一座座新建的使领馆被打造成了一个个堡垒,其中,今年1月落成的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可谓是一个“超级堡垒”,而处于另一个战场——阿富汗的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同样也是一座森严的堡垒,身处其中的美国外交人员则如同身在“牢狱”。 美国驻伊新使馆是一个包括21座建筑的庞大建筑群,占地共约41公顷。考虑到伊拉克严峻的安全局势和频频发生的袭击,美国驻伊新使馆的安全标准高于其他使馆:其隔离带宽度是正常标准的2.5倍;设有5个安全通道,还有一个紧急出口,有600多间防爆房间。至于使馆周围的围墙,高达5米,个别墙体的厚度则达到4.5米。使馆中将有5500名工作人员,其中近一半都担负安全保卫任务,远超美国驻其他国家使领馆安全人员的配置标准。 影响外出工作 严格的安保措施,意味着进入美国驻外使领馆需要通过多道关卡,层层安检。 比如,曾两度遭遇自杀袭击的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安保措施十分严密。在距离美国使馆500米的地方,就开始设置路障,由黎巴嫩警卫检查任何过往车辆行人。再往里200米,设置了高约2米的沙袋阵,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此进行安全检查。在距离使馆大门100米远的地方,是一条水泥桩隔离而成的“S”形通道,使馆门口则停留着两辆坦克,炮口直指“S”形通道。为了对付火箭弹的袭击,7层高的使馆大楼整个罩上了一层特制大网。 进入使馆大门时,则要经过一个类似机场安全门的通道。据报道,为了防止暗杀和绑架,负责保护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兵力达到1个连之多,配备有5辆坦克和6门高射炮。 如此种种严格而繁复的安检,保护了美国使领馆及其工作人员的安全,但与此同时,也在使领馆与当地民众之间建立起了一道高墙,被围在墙外的是普通民众和可能的敌人,被围在墙内的则是美国外交官员。由于受到安全条例的限制,许多美国外交官只好待在如同堡垒的使馆内,无法外出工作。 海军陆战队 “联手” 外交安全局 事实上,目前美国向其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大约149个驻外使领馆中派出了超过1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统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使馆安全警卫队。 这些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国家海外各政府机构人员的“内部”安全(大使馆、领事馆、公使馆内),包括防止机密材料外泄、保护美国公民及美国政府财产的安全。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海军陆战队士兵才被授权在使领馆外执行任务,或保护高级外交官员公务之外的人身安全。在面对直接威胁时,他们可以使用武器保护使领馆工作人员以及自身的安全。在履行职责时,他们享有一定的外交豁免权。 一般情况下,这些海军陆战队士兵只能采取防卫行动,主要是在使领馆内执行任务,对针对使领馆的有限暴力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同时也可应对骚乱。通常,他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阻止外部力量闯入使领馆内部,为使领馆内工作人员销毁机密材料争取时间,并保护其人身安全,等候使领馆所在地政府的安全部队前来支援。 特工秘密执勤 如果说,在美国驻外使领馆的安全防线中,海军陆战队使馆安全警卫队是一支众所周知的威慑力量,那么,美国国务院外交安全局的特工则是另一支更为隐秘的幕后安保力量。 外交安全局是美国国务院下属主要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责是保卫美国驻扎外国的外交官人身安全。该机构现有1800名特工、情报员和安全技术人员;在全世界有3.4万名雇员和合同工,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特工人数,超过美国任何一个执法机构。 外交安全局的特工是美国国务院的执法人员,具有双重身份:联邦特工与职业外交官。在派驻海外期间,他们的公开头衔往往是“地区安全官员”。如今,每个美国驻外使馆都有一位“地区安全官员”。 此外,外交安全局特工提供美国国务卿、来访外国元首和贵宾的私人安全保卫,负责护照和签证欺诈调查等。不过,其职能并不局限于被动保护使领馆的安全。该机构还常年斥巨资收买有关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的情报。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外交安全局就是“特工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结合体。” 英国欲效仿美国建“堡垒” 由于英国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问题上紧随美国,因此,也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在美国加强保安措施后,我们的使节团成了最容易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英国安全专家曾如此感叹。 2003年11月20日,英国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遭遇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总领事肖特和其他15人被炸死。几乎同时,英国汇丰银行伊斯坦布尔分行也遭遇自杀袭击,11人死亡。 袭击发生后,英国政府下令对其233个海外使领馆展开安全普查,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安保,包括在使领馆周围设置水泥障碍,防止汽车炸弹袭击;以英军替代当地保安等。英国政府用于加强使领馆安全的经费也大幅增长。不少专家还建议,应该效仿美国将使领馆打造成安全堡垒。 但也有反对者提出,如果大使馆像堡垒那样森严,那么设立大使馆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在恐怖袭击威胁面前,需要在保护外交人员和确保使馆能接近公众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YN的网站 ( 鲁ICP备09047109号 )
GMT+8, 2025-1-24 01:41 , Processed in 0.14967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